本書講人生哲學,思想比較偏向古代佛教
認同
- 追隨他人會令人放棄思考,盲目嘅認同令人睇唔到真相
- 尋求他人認同係一種防衛嘅行為,企圖得到保障,避免受到傷害
- 認同帶黎嘅防衛同抗拒令人變得盲目,變得唔敏感,令人難以洞悉真相
- 無論認同或否定,必定會做成衝突
擔憂
- 擔憂解決唔到問題,只有當心靜落黎,先會觀察到問題嘅答案
- 有人害怕安靜嘅心,令佢地發現難以接受嘅真相
- 擔憂吸引左注意力,避免左安靜嘅狀態
知識
- 知識係已知嘅事物,已知無法捕捉未知,而實相係未知嘅
- 知識帶來嘅偏見遮蔽我地嘅雙眼,令我地觀察唔到真相
- 頭腦塞滿左知識,我地就體驗唔到當下,因為任何當下嘅感受都會連結住過去嘅經驗,只有回憶,而冇感受
社會地位
- 社會地位高嘅人多數有強烈嘅恐懼,懷疑同埋防衛傾向
- 無法敞開心胸覺知真相
- 封閉係自我改善嘅思慮之中
慷慨
- 內心嘅慷慨係從累積之中解脫出黎嘅狀況
- 一但有「我」同「我的」嘅概念,內心嘅慷慨就已經消失
寬恕
- 寬恕意味已經受傷
- 受傷代表過份強調嘅自尊
- 自尊嘅概念代表慷慨嘅消失
體驗當下
- 經驗係過去嘅延續,經驗帶黎嘅偏見阻礙我地體驗當下
- 思維係記憶嘅反應,源自於經驗,思考唔可以幫助我地體驗當下
- 任何手段都係基於過去嘅經驗,只可以達成已知嘅結果,而當下係未知。
- 體驗當下嘅狀態係一種「無我」嘅狀態,唔存在思維建構出黎嘅經驗同經驗者
美德
- 美德源自內心而唔係頭腦
- 「培養美德」係一種狡猾嘅算計,係對環境嘅適應力,只係一種自保嘅傾向,培養出黎嘅美德唔係真正嘅美德
- 培養出黎嘅美德只係恐懼嘅掩飾,對群眾壓力嘅恐懼
- 洞悉頭腦活動嘅過程,美德自然會出現,美德係自發嘅覺知,只有係頭腦安靜落黎嘅時候先會出現
樸實
- 苦行同杜絕享受唔代表內心樸實
- 佢地追求內心嘅滿足,希望改變,依然係一種慾望,充滿慾望又點會係樸實
- 苦行源自慾望,唔可以帶來實相
- 只有洞察慾望,先可以觀察到實相,得到解脫
實相
- 實相唔係概念或結論,實相係世界真實嘅形態,只能夠透過觀察去感受
- 凡可以尋找嘅野,必定係心中有相關嘅概念,一但有左概念係心中,揾到嘅就唔係實相
- 努力尋找真相,就會製造出自我投射嘅產物
- 實相係唔可以被追尋,只可以被觀察
- 實相係平凡人可以觀察到,唔係智慧嘅人嘅專利
- 當你覺得實相只有高人先追尋到,你所追尋嘅好可能係高人一等嘅優越感,而唔係實相
- 理想係心中嘅概念,係自己心智嘅產物,自我嘅投射
- 要觀察到實相,只要開始探索,唔好對任何事物做出預設
- 幻相唔係實相嘅相反,追尋幻相嘅對立面只會造成另一種幻相,唯有消除對立面,實相先會浮現出來
敏感性
- 實相係被動發現,而不可能被主動追尋,而敏感性就係被動地發現實相嘅能力
- 無論係否定或認同都會做成偏見,令人變得唔敏感
- 知識同信仰做成嘅偏見會摧毀人嘅敏感性
- 覺知唔係修練得黎嘅嘅專注力,而係一種無揀擇的遍覺
- 敏感性令人痛苦,人透過習慣,紀律,修練去令自己變得遲鈍
自我
- 自我嘅慨念令人追求認同,帶黎慾望,做成痛苦和衝突
- 自我嘅掙扎令我地覺得生命有意義,一但自我發現嘅活動消失,我地就會覺得迷失
- 追求認同會帶黎空虛感
- 自我沉醉係痛苦同掙扎當中,為左逃避空虛感
- 我地要洞察,體驗這份空虛感,面對孤獨,就可以消除當中嘅恐懼
- 如果係以克服或超越嘅心態,就會出現「體驗者」,自我嘅身份認同依然存在,就唔可以從中解脫
- 自我係無法被滿足,追求滿足係為左填補心中嘅空虛,而空虛又係自我產生出黎嘅野
- 放棄左「自我」嘅概念,就唔會累積怨念,憤怒同恐懼
- 就算「自我」累積左名聲,財富和權力,人依然咩都唔係
- 就算你現在唔認識E份空性,空性依然存在
- 自我投射出黎嘅野都帶有自我中心嘅傾向,必然會導至困惑和矛盾
- 野心同追求成就,都係逃避當下嘅表現
權威
- 獨有知識帶能夠帶黎滿足感
- 人越迷失,就越想被權威指導,但權威都只係人,亦都會迷失
- 如果追隨權威係為左成權威,就會陷入「自我」帶黎嘅痛苦同掙扎
- 樹立權威以及追隨權威,都係對當下嘅否定
- 追隨者總是喜觀被指導被威嚇,以為係修行的一部份,但事實上是渴求一種痛快嘅感覺
安全感
- 必理上追求安全感會助長幻覺
- 人透過權威,信仰,認同感去逃避真相,以穫得安全感
- 人怕聆聽和發現當下嘅真相,係因為恐懼自己錯誤
孤獨
- 孤獨源自「自我」
- 當「自我」嘅活動停止嘅時候,我地會意識到嘅空洞感就係孤獨
- 人會不斷填補空洞感,但當活動一停止時,孤獨依然存在
- 填補空洞感嘅活動造成嘅幻覺,帶黎左不幸與破壞
- 要從中解脫,就要意識到他就是他的孤獨
一致性
- 一致性就係不去深思,依從某種行為和準則
- 令我地不再質疑,迴避左矛盾同痛苦,我地就可以不受干擾
- 但一致性只係我地嘅理想,唔一定就係實相,一致性嘅幻覺會帶黎痛苦
- 一致性帶來左安全感
- 渴望達成一致性會製造矛盾
- 如果冇固定嘅觀點或偏離事實嘅理想,就唔會有矛盾
煩惱
- 知道煩惱嘅原因摧毀唔到煩惱
- 想知道原因,係有一種排除結果嘅慾望
- 重點係要看清眼前現實,令心安靜下來
- 煩惱只係一種逃避內在衝突嘅手段
慾望
- 當覺知到衝突或干擾時,才會認出慾望
- 唔可能只保留令我快樂嘅慾望,去除令我痛苦嘅慾望
- 快樂都係一個干擾
時間
- 物質世界需要時間去轉變,但心理上,時間只係自欺嘅慨念,覺悟即轉變
其他
- 挑戰永遠係新穎,經驗只會帶黎局限,要洞察實相以面對挑戰
- 缺少自知之明嘅經驗只會助長幻覺
- 太心急想解決問題,而不思考問題本身,得出黎嘅答案唔可以避免係源自內心嘅投射
- 要理解問題,洞察實相,真正嘅答案先至會浮現
- 執著之中冇高尚品質
- 執著於知識,同任何一種上癮嘅行為並無二致
- 強調自我嘅重要性同價值,先會產生忌妒
- 追求結果係冇徒勞無益
- 追求結果係永無止境
- 心中理想嘅結果係一個局限
- 放棄一樣野,追求另一樣野,唔係犧牲,只係一種報償
- 如果冇佔有欲,就唔存在「放棄」
- 「因與果」係一種持續嘅作用力
- 洞察而唔作主觀判斷係好困難,我地嘅教育基礎就係否定,合理化同比較
- 知道問題同洞察問題係唔同
- 人人都知導吸煙嘅害處,但依然好難戒煙
- 知道問題同洞察問題係唔同